1. 当前位置:
  2.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克州生态环境局阿克陶县分局 > 文件
  3. > 正文

阿克陶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索  引  号 K45893645/2024-00610 主题分类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名        称 阿克陶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成文日期 2024-02-09 发布日期 2024-02-10
文        号 〔〕号 有  效  性
发文单位 克州生态环境局阿克陶县分局 发布机构 克州生态环境局阿克陶县分局


阿克陶县人民政府

二四年四月


目  录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二)自然状况

1、地形地貌

2、气候特征

(三) 资源状况

1、水资源

2、矿产资源

3、动植物资源

4、旅游和生态文化品牌资源

(四)经济社会状况

1、行政区划

2、人口与民族

3、经济状况

(五)生态环境现状

三、“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厚植“绿水青山”生态底色

2. 聚焦生态产业发展,壮大金山银山

3. 打造生态旅游新格局,生态红利全面激活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三)“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案例一:“生态修复+科技赋能”,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中实现“两山”转化,助力白沙湖永续发展

案例二:“源头保护+产业发展”,在克州冰川公园保护中实现“两山”转化,助力冰川公园绿色发展

案例三:戈壁滩里的“金山银山”,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发展中实现“两山”转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案例四:“杏福连万家”,在巴仁杏产业融合发展中实现“两山”转化,擦亮“中国巴仁杏之乡”金字招牌

四、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四)建设指标

五、 重点任务

(一)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管控,源头守好绿水青山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三)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助推高质量发展

(四)打造特色“两山”文化品牌,推动生态惠民富民

(五)建立健全长效体制机制,保障“两山”持续转化

六、工程项目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落实目标责任

(三)落实资金保障

(四)强化科技支撑

(五)加强宣传引导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建设背景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渐形成。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面简称“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并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标志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始全面融入国家顶层设计并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平台。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启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评选工作,决定命名浙江省安吉县等13个地区为第一批“两山”基地,经过多年工作成果,开展“两山”基地建设已成为全国各地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模式的行动共识,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已命名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暂无获得命名的区县。

阿克陶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柯尔克孜语“白山”,因境内有白色雪峰得名。位于祖国西部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西缘。阿克陶历来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聚居之地,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畜牧大县。阿克陶县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责任重大,既要筑牢生态屏障又要发展社会经济,成为阿克陶县发展的难点,而“两山”基地的创建为阿克陶县突破保护与发展瓶颈带来了的战略机遇。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阿克陶县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绿色高质量绿色 建议修改为 发展的有效载体。

为此阿克陶县推进“两山”基地建设,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证明题,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阿克陶县期望通过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路径的典型做法和经验,闯出一条生态和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建成“两山”基地,打造南疆脆弱生态区“两山”实践样本,实现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意义

建设“两山”基地,是阿克陶县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探索新时代生态产品价值全域转化路径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两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紧扣自身生态人文景观资源深度融合特点和县域地理人口资源以及经济结构基础特征,建设“两山”基地,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是阿克陶县探索新时代生态产品价值全域转化路径,推进“绿水青山”从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的重要抓手。

建设“两山”基地,是阿克陶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深化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重要实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四五”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两山”理念阐明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设“两山”基地,是阿克陶县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的重要举措。

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可为生态环境脆弱和资源环境强约束的干旱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阿克陶经验”。在气候、生态、土地、环境等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下,阿克陶坚持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擦亮生态环境底色,不断优化生态产品供给,高标准建设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走出了一条极具干旱区特色,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之路。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阿克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发展阶段,为拥有相似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的城镇地区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绿色跨越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意义。


、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阿克陶县位于东经73°26′05″~76°43′31″,北纬37°41′28″~39°29′55″之间,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西缘。毗邻南疆重镇喀什距喀什机场、火车站38km,国道314线、省道214线横贯县境

阿克陶县西部、西南部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380多千米。北部与乌恰县和疏勒县为邻,东北部以岳普湖河为界与疏勒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四十一团场隔河相望,东部与英吉沙县、莎车县相连,南部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相接县城距乌鲁木齐市1535千米,距阿图什市103千米,距喀什市37千米。

图2-1阿克陶县区位图

县境西北起自玛里他巴尔山中段,东南至县库斯拉甫乡科克鲁克农场,西南起自县布伦口乡苏巴什村,东北至县加马铁热克乡。南北长283.2千米,东西宽216千米,总面积24176平方千米。境内群山巍峨,资源丰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金玉之邦”之称。

图2-2 阿克陶县地理图

(二)自然状况

1、地形地貌

阿克陶县境内多山,山地面积23364平方千米,占阿克陶县总面积的96.4%。县境东北低而西南高,山地一般海拔都在4000~5000米左右,西北部的昆盖山是与乌恰县交界的界山,海拔5753.7米,西南部的萨雷阔勒岭,海拔多在4500米,中部公格尔山,最高峰海拔7719米,公格尔九别峰海拔7530米,慕士塔格峰,海拔7541米。境内共有大小冰山雪峰66座,其中较大的冰峰有36座,山顶常年戴雪,山峰四周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冰川。阿克陶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截然分为平原农区与山间牧区两部分。山区地带,冰水雪峰林立,有著名的慕仕塔格峰、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在雪峰冰山之下,有绿草如茵、广袤无垠的牧场,有景色迷人的高原平湖。绿洲平原地带,土质条件好,适宜于发展种植业。整个县境河流交错,叶尔羌河、盖孜河、库山河穿境而过,沙漠戈壁面积较大,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发展农牧业、开发旅游业前景广阔。

2、气候特征

阿克陶县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寒温带干旱季风气候,干燥寒冷、少雨、昼夜温差大为典型特征。年平均气温约3.3℃,气温昼夜变化大,平均达14.3~15.2℃。6月下旬~8月上旬温度较高,平均气温33℃,最低气温13.4℃;11月~翌年2月温度较低,最高气温10℃左右,最低-27.2℃;春秋两季气温变化不大,日平均气温为15℃左右。雨量稀少,多集中于4~10月,年平均降雨量约68mm,由于植被覆盖率较低,山体大多裸露,蒸发量>1500mm。全年无霜期仅30~60天。4~11月为可实施野外工作时间。春、秋季多风,多为西风、西北风,风力较大,年平均风速1.7m/秒,最大风力可达5~8级。

(三)资源状况

1、水资源

阿克陶县境内水系发达,有木吉河、依格孜牙河、康西瓦河、喀拉塔什河等水系。阿克陶县境内河流属塔里木河流域,多发源于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上,由西南山区向东北平原而流。阿克陶县共有5大水系,即叶尔羌河水系,包括塔什库尔干河、帕斯热瓦提河、恰尔隆河三条河流;依格孜牙河及其支流青干河水系;库山河水系,其支流有卡拉塔布河、其木干河;盖孜河水系,其支流有奥依塔克河、木吉河、康西瓦尔河;玛尔坎苏河及其支流卡拉尔特河水系。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地表水年径流总量 28.2亿 m3,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利用条件。水能蕴藏量1.67万千瓦以上,是新疆水能蕴藏最丰富、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2、矿产资源

昆仑是储珍藏宝之地,它裸露着的巨大身躯中,有美玉、有黄金。地处西昆仑与帕米尔高原结合部的阿克陶县,有世界三大成矿带之一的“特提斯”成矿带通过县境,矿产资源呈现种类多、储量大两大特点。据初步勘查结果,有铁、铅、锌、铜、金、钴、锂、镓等13种金属和煤、水晶、冰洲石、石棉、云母等16种非金属矿藏,矿点多达171处,其中27处为大、中、小型矿床。金属矿中有一级富铁矿,有品位较高的铅锌矿,有中型金矿和钴矿;非金属矿有大型水晶矿及在全国范围都极为罕见的金刚玉矿——红、蓝宝石矿,白云母、冰洲石矿也广有分布,储量较大。现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种达30余种,大中型以上矿床11处,仅已探明的主要金属矿潜在的经济价值可达34亿元人民币。

3、动植物资源

阿克陶县野生动物资源、药用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主要野生动物有熊、雪豹、大头羊、盘羊、狼、狐狸、黄羊、旱獭、野兔、石鸡、田鼠;鸟类有天鹅、鹰、鹞、雕、鸮鸱、大鸨、鹫、雪鸡、石鸡、麻雀、乌鸦、啄木鸟、布谷鸟、喜鹊、黄莺、鸽子。主要鱼类有塔里木白条鱼、鲫鱼、鲤鱼、鲢鱼、草鱼。主要药用植物有紫草、麻黄、掌参、党参、土大黄、大黄、老头草、独活、大蓟、锁阳、列当、木贼、板兰、红花、蒲公英、车前草、甘草、野薄荷、老鼠瓜、马先蒿、侧柏叶、西河柳、苍耳、马齿苋、荆三棱、小茴香、曼陀罗、菟丝子、骆驼蓬、阿魏。主要林木有雪岭云杉、松树、柏树、白杨、钻天杨、新疆杨、柳、槐、榆、泡桐。阿克陶县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葵、胡麻、刺红花、油菜、花生、芝麻、黄豆、碗豆、蚕豆、绿豆。

4、旅游和生态文化品牌资源

阿克陶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塔尔乡巴格艾格孜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布伦口乡和布伦口村被评为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克孜勒陶镇被评为全州唯一一个自治区美丽宜居示范特色小城镇。沙湖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水涵养区、国家3A级景区,克州冰川公园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木吉湿地泥火山群景区被评为3A级景区,具有“帕米尔高原上的蓝眼睛,314国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天然生态博物馆,帕米尔高原最美湖泊”“中国巴仁杏之乡”等美誉。2023年,成功举办中国新疆昆仑大峡谷第一届杏花节、克州第九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阿克陶分会场)、胡杨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旅活动,打造旅游精品线路7条,冰川柯寨、喀湖不周山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77万人(次),增长265.1%,旅游消费收入13.24亿元,增长252.8%,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2-3阿克陶县精品旅游线路图

(四)经济社会状况

1、行政区划

阿克陶县总面积24176平方千米2022年,行政辖区包括辖8乡4镇2场,1个城区服务中心

2、人口与民族

年末总人口23.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万人,乡村人口20.3万人。主要由柯尔克孜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组成。

3、经济状况

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32亿元、同比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59.59亿元,同比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24亿元,同比增长3.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6亿元,同比增长24.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7亿元,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04元,同比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1元,同比增长10%。

(五)生态环境现状

阿克陶县认真做好生态环保“六篇文章”,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阿克陶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质量稳中向好,2023年实行城区36公里主干道机械化吸尘清扫,新建地埋式垃圾收集站80座,城乡16家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稳定运行率达到9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48.3%。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城乡7处饮用水水源地供水水质达标率100%。生态修复科学有效,积极推进城东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工程,新建145万立方米中水库已投入运行,新增人工湿地1.7平方千米,铺设中水管网14公里,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30%以上。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地膜残留量低于全疆平均水平,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6.4%;实施草原生态修复6万亩、林业生态修复1850亩,成活率达到95%以上。绿色发展更可持续,落实“三线一单”管控严格环境准入,环评执行率100%;强化企业环境监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起。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转办信访件4批次8件全部办结。


三、“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阿克陶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促进生态富民利民,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1.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厚植“绿水青山”生态底色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以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严守“生态红线”,严禁“两高”项目入驻阿克陶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领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大气、水、土壤污染形势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2023年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新污染物治理方案》及《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以加强矿山环境、餐饮油烟、扬尘、露天焚烧污染整治为主线,开展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精准落实各项防治措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突出打赢碧水保卫战。阿克陶县加强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工程建设,新建145万立方米中水库,新增人工湿地1.7平方千米,铺设中水管网14公里,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30%以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40名县级河长,3个库长,3个湖长,97条乡级河流197名乡级河段长实现全覆盖,制定了河长巡查、联席会议、部门联动等河(湖)长制配套制度,加强水质、水生态、污染源等监督性监测,接受社会群众监督举报,确保全县135条河流,3座水库,3个湖泊水环境安全。2023年,全县城乡7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比例达100%,盖孜河源头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比例100%。

三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地膜残留量低于全疆平均水平,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6.4%。开展“一住两公”排查整治,完成19家涉重金属企业排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加大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力度,建设阿克陶县废旧塑料处理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全州58家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废水实现精细排查全覆盖、废物收运处置3个100%,有效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全州无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安全利用率100%,无列入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地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四是大力开展生态系统修复。实施草原生态修复6万亩,林业生态修复1850亩,成活率达95%以上。

2. 聚焦生态产业发展,壮大金山银山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业链,生态经济价值全面激活。依托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条。

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做强特色生态高效农业。依托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入推进自治州农业产业“四个百万工程”,实施蔬菜种植、庭院经济、中草药、优质水稻、水产养殖“五个万亩工程”,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布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023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7.48亿元,同比增长12.8%。创响了“巴仁杏”“帕米尔雪米”等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6个,打造了蘑菇小镇、黄麻鸡村等16个专业村,恰尔隆镇成功创建自治区级产业强镇,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呈现积极态势。着力打造了以巴仁杏、核桃等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产品加工产业链,做强做优巴仁杏产业;以牛羊肉、黄麻鸡和鸽子为重点的肉食类产品加工产业链为重点,推动生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招引山东宝来利来等一批知名企业入园,以超常之举引进牦牛肉、火锅底料、鸡鸽、腌制食品等8家精深加工企业。2023年,实施特色林果提质增效4.7万亩,戈壁巴仁杏特色林果示范基地1.15万亩,全县林果商品良果率达86%。以巴仁杏、核桃、西梅等为主的特色林果深加工量和网络销售量增速明显,仅中国移动卓望平台和“832”平台的网络销售量达1500万元以上,戈壁林果经济市场效益明显。

3. 打造生态旅游新格局,生态红利全面激活

充分发挥阿克陶县帕米尔雪域高原、《玛纳斯》史诗等旅游资源优势,保护和传承乡土建筑、乡村民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文化遗产,全面启动打造克州冰川公园5A级景区,延伸推动阿克陶县汉代古城、慕士塔格峰-喀拉库勒湖、塔莎古道旅游大环线等旅游景区、景点。发展壮大旅投公司,支持慕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本地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带动效应。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功能,逐步提升旅游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培育特色旅游产品,着力推进G314、精品自驾游等旅游线路建设。积极筹划办好第九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慕士塔格峰登山大会、帕米尔高原风光采风活动,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打造了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巴仁乡巴仁村度假村、皮拉勒乡15村胡杨庄园等为代表的服务业集聚区规模效应显著。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绿水青山根基仍然不牢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阿克陶县植被类型虽较多,但整体植被覆盖率偏低。植物区系组成贫乏,生物生产能力很低,食物链简单,系统稳定性低,自我调节能力差,草地退化程度严重,抵御灾害能力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问题仍然突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沙尘天气污染形势严峻,威胁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抗干扰能力弱,易受人类活动影响,荒漠化和沙化威胁仍在持续。需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强度和投入力度,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奠定坚实基础。

“两山”转化通道有待拓宽。阿克陶县现有农产品产业链条偏短,产业经营化水平低,对市场变化应变能力有限,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开发、推广运营等环节需进一步拓展。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薄弱,旅游集散中心复合功能有待健全,土特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等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旅游新业态仍需丰富。需要深化三大产业之间的整合集成、交叉互渗,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功能不断增多,实现发展方式的创新,不断生成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空间布局等,深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两山”转化机制尚未健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涉及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文化旅游等多个行业和部门,多部门、跨行业协同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阿克陶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机构尚未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待健全,社会资本及公众参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两山”转化长效机制有待探索。

(三)“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案例一:“生态修复+科技赋能”,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中实现“两山”转化,助力白沙湖永续发展

1案例概况

白沙湖位于帕米尔高原东缘西昆仑山脉的最高峰公格尔峰西南部山脚下,是极具代表性的高原冷水湖。湖体三面环山,水源主要来自冰川积雪融水,是盖孜河的源头。湖面海拔3663米,湖泊面积45平方公里,湖深平均78米,湖心最深处达114米,透明度达21米,总蓄水量7.027亿立方米,具有“帕米尔高原上的蓝眼睛,314国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天然生态博物馆,帕米尔高原最美湖泊”等美誉。但由于受矿山开采、过度放牧、治理设施不足、旅游过度、监管能力薄弱等诸多因素影响,白沙湖及周边出现生态退化、水质破坏等问题,生态功能降低。

为了遏制白沙湖脆弱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还原白沙湖湖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从2017年开始,克州对白沙湖展开了系统的保护修复工作。通过健全机制、生态搬迁、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和科技赋能等措施,对白沙湖进行系统治理,消除了矿区、过度放牧、旅游超载等对白沙湖水环境、水土流失等影响,修复了生态退化严重的草场、缓冲带、栖息地,发展清洁能源、高山渔业、低碳交通等,协同推进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白沙湖保障了喀什地区450万人和阿克陶县23万人的饮水,1478.65万亩农业用水。白沙湖生态旅游共计200万人次,冷水鱼养殖增收1100万元、并解决了320余牧民就业问题,取得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

2主要做法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背景下,为了遏制白沙湖脆弱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还原白沙湖湖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从2017年开始,克州对白沙湖展开了系统的保护修复工作。

1)健全机制,综合保障。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白沙湖水涵养区,对核心区域实施强制性严格保护。建立河长制进行巡河护河,出台克州河长制工作制度及办法,编制《河长制巡河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建设责任分工方案》等。成立白沙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多方联动、层层保障的湖泊保护体系。

2)生态搬迁,源头管控。

针对过度放牧、旅游过度问题,阿克陶县投入3615余万元,拆除了6.7万平方米牧民房屋和羊圈,使湖区原始自然风貌逐步恢复。投入56万元建设,将“玛纳斯节”举办地迁出,避免了白沙湖畔一年一度人车践踏植被、垃圾污染等问题。投入近1.2亿元,实施14.37万亩草场禁牧,迁出牧民743余户3831人,迁出牲畜近3100头,设置管护站2座,修建牧民人畜饮水管网10公里,环湖禁牧面积43.33万亩,区内超载放牧、滥牧、过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环湖设置围栏17公里。废止内部贯穿白沙湖的公路,重新修建一条绕湖15公里的公路,防治水体污染。

3)生态修复,系统治理。

完成布伦口铜矿选矿厂尾矿渣异地填埋,恢复150多亩草地。关闭一座矿山,恢复741.75亩草地。投入33.79亿元实施白沙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26个,完成3.2万亩环湖裸露地块植被恢复和草地改良。开展草原鼠类害生态治理示范。统筹水陆域治理,完成生态护岸35公里。对康西瓦河和木吉河2条入湖河流共计120公里实施水土流失沟道治理。

4)低碳转型,绿色发展。

顺应气候变化下冰川积雪融水入湖增长趋势,增加蓄水量,建设1座1库5级水力发电站。立足白沙湖生态资源优势,科学适量发展冷水鱼产业,改变当地部分牧民的生活方式。发展绿色交通将湖区观光交通由汽车替换为当地牧民自主组建的牦牛骑行队,约100余队。建成自治州零碳景区示范点,房屋取暖均采用绿电清洁能源。投入使用环卫厕所2座,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湖域;建设40座污水处理站并稳定运行,环湖各点及生活区域污水均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后用于植被绿化浇灌,实现零排放;环湖垃圾实现全天清运、分类处理,实现无害化处置。2023年入夏以来,白沙湖景区游人如织,吸引超过200万人次来此旅游,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

5)科技赋能,监测预警。建设了自动气象站、野生动物救护站、水文水质测量站,实现对湖泊水体、入湖河流水质及其他生态环境要素的定期和长期观测,掌握白沙湖流域环境状况。自2015年2月开始,实现对白沙湖区控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等9项指标的监测,更加及时精准地监测水质环境情况,发现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3、经验启示

白沙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确保治理的有效性和系统性。通过源头治理和生态工程,保护自然环境的原真性和多样性。以科技创新为湖区生态安全和保护提供支撑。践行“两山”理念,发挥本地生态优势,通过水电站建设、冷水鱼产业、牦牛骑行队、清洁能源使用等,建立地方“两山”转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了生态脆弱和社会经济落后地区高原湖泊生态保护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案例

水土流失沟治理前                      水土流失沟治理后

植被恢复和草地改良前             植被恢复和草地改良后

生态搬迁前                  生态搬迁后

核心区内的建筑拆除前         核心区内的建筑拆除后

(位于奥依塔克镇阿特奥依纳克村新建成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图3-1 白沙湖治理前后变化

案例二:“源头保护+产业发展”,在克州冰川公园保护中实现“两山”转化,助力冰川公园绿色发展

1、案例概况 

克州冰川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西部丛山之中,平均海拔3100米,年平均气温7.8℃,其中,冰川面积224.8平方公里。2020年9月被评为自治区精神文明单位,2022年3月被评为克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早期景区消费型项目业态单一,缺少文化创意、娱乐度假型产品,限制其发展。之后,景区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恢复和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景区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方向,目前,景区实现了特色餐饮、住宿、产品、旅游等有机融合,景区服务质量增强,游客量逐年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景区影响力和受欢迎力度,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景区经济效益不断增长。2023年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26.34万人次,同比增长43%,实现旅游消费总额902.27万元,同比增长38%。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70余个,每年在旅游旺季用人岗位最多可达80余人,旅游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2、主要做法

1)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筑牢“绿水青山”。

阿克陶县制定了《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方案》《奥依塔克镇河长制实施方案》《奥依塔克镇人居环境整治“一街一方案”实施方案》等景区环境保护制度,为奥依塔克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根本遵循,扎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二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成立志愿服务队1个,定期组织员工到景区内部、周边开展环境清扫活动,组织200余人次,全力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投资660.98万元修建排水管网17公里,对镇政府区域内465户农户及9家单位污水进行集中统一处理,常态化做好盖孜河、维塔克河巡查,镇村两级河长累计巡河1748次,确保从源头阻断污染,保障辖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扎实推进“清四乱”工作,清除垃圾28吨,突出违法占地治理,对于非法占用耕地、乱搭乱建进行严厉打击,坚决拆除,拆除私搭乱建、违章建筑8处;三是扎实开展“植绿护绿”行动,大力实施镇村绿化、戈壁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打造天然环保屏障。成立志愿服务队1个,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在植树节期间,组织各景区志愿者积极参加劳动,种植符合景区当地气候的易活树苗和草场,提升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同时,常态化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200余人次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列入学习计划,定期组织景区职工、旅游经营户开展环境卫生保护教育培训工作,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布局设立标识语、垃圾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通过宣传引导,让“绿色、低碳、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盘活“绿水青山”

克州冰川公园依托独特自然风景,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创新转化的多元路径,把生态高颜值变成经济高价值。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自2019年,来先后投入资金近5亿元,对景区交通、停车场、旅游厕所、生态木栈道、游客中心、导览系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建设。景区内打造1处冰川酒店,游客中心旁打造慕峰旅游大酒店、奥依塔克酒店2处,同时在游客中心至景区沿途中打造冰川柯寨民宿1处,为游客提供住宿保障;二是丰富特色产品供给,主要以本地特色产品为主,分别在景区及游客中心设置特产展销区、美食品鉴区等,如:各类干果、巴仁杏、石榴、馕制品、烤包子、烤鱼、奶茶、传统酸奶等,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本地美食文化;同时,突出本地民族文化元素特色,展销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工艺产品。如柯尔克孜族传统刺绣、民族服饰、挂毯、帽子、餐饮器皿、陶瓷;以冰川雪山为灵感,打造各类具有冰川特色的文创产品,如纪念册、明信片、T恤衫、冰川模型、手机链、挂件、手提袋、景区风景雨伞等;三是拓宽景区宣传渠道。利用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加大景区宣传力度,积极配合开展“新疆人游新疆”、“本地人游本地”等“疆内游”活动,推出减免门票优惠政策,悬挂军人免费和军人优先的标示牌,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3、经验启示

冰川公园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地协调了源头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不断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充分围绕自然生态做文章,统筹了全域资源,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托优质自然资源,盘活生态价值,不断创新生态致富路径,有效推动了当地自然保护和产业协同发展。

图3-2克州冰川公园景区

案例三:戈壁滩里的“金山银山”,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发展中实现“两山”转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1、案例概况

建设在戈壁滩上的阿克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县中心城区西南侧约2.5公里处,规划面积92.60平方公里。由于土壤质量差,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引进,促进了园区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达到了21.16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占比高达53%,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此外,园区打造了生物医药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使农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园区通过合理整合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稳定在70%以上;同时,通过大力推行机械化作业,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 95%的高位,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园区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效益稳定,政府扶持力度大,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15 万元。

2、主要做法

1)完善生态农产品加工体系。

园区引进了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园区龙头企业,由企业自筹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生物医药园区,引进该企业的微生态技术,项目总投资约12.2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园区以蔬菜、肉类为原料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如牦牛、乳鸽、猪肉、泡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同时,依托阿克陶县中草药资源,综合利用畜副产品,大力发展化妆品、胶原蛋白肽、中药口服液(乳核内消液、阳春口服液)等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生物医药园区“一园两区”发展格局。

2)打造绿色循环经济。

建设了1.25万头规模化肉牛养殖基地,以新疆褐牛为母本,以日本和牛为父本,培育引进天山合牛8000头,引导县域肉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高标准发展,推动天山合牛、西门塔尔等高端肉牛品种繁育,同时在基地内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可作为园区内约10万亩耕地的优质有机肥来源,形成养殖业促进种植业、种植业带动养殖业的绿色循环经济体。

3)推动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针对戈壁滩土质差,水资源短缺问题,阿克陶县总投资3.86亿元用于园区内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工程等设施建设,同时,新增了3000亩300个智能化温室大棚建设,为现代农业园正常运行提供了要素保障。

3、经验启示

在看似贫瘠的环境中,阿克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技术应用引进先进的智能化温室、节水灌溉系统农业技术和设施,发展产业多元化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模式,还发展农产品加工、养殖、生物医药等多元化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有限且看似不起眼的戈壁滩上挖掘出潜在的财富和发展机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图3-3阿克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

图3-4阿克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航拍图

案例四:“杏福连万家”,在巴仁杏产业融合发展中实现“两山”转化,擦亮“中国巴仁杏之乡”金字招牌

1、案例概况

巴仁乡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林业基础优势明显,林业主要以巴仁杏树为主,以古勒巴格村5400亩巴仁杏为主产核心区,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48.92万株。凭借特有的“标志性”特色林果—巴仁杏产业,通过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等一系列工作举措,提升了巴仁杏知名度。巴仁杏已成为巴仁乡一张闪亮的绿色名片、金色招牌。2019年创立“陶小杏”“巴Bareen仁”等品牌,推动巴仁杏品牌立体化和多元化发展。开发“杏包仁”、“杏子罐头”、“杏子茶”、杏干、杏脯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巴仁杏精深加工价值,2023年巴仁杏产量突破5000吨,创造经济价值2800万元,带动3000余户户均增收8000元。

2、主要做法

1)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负责制

早先巴仁乡果农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生产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经营水平低下,多数为放任生长状态,靠天吃饭,导致病虫害严重,果品质量较差,产量上不去,难以产生经济价值。并且杏产业链延伸不足,杏产品难以融入到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对此,巴仁乡党委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党政领导负责制,成立全面推行林长制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全面压实责任,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责任体系。2名乡级林长、2名乡级副林长全年开展巡查,14名片区林长协同14名村级林长每年开展巡查12次,优先聘用以监测人口、脱贫人口为主的生态护林员488人,实行分片包干,实现林长全覆盖。将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纳入村规民约,聘请老党员、老干部为“义务林长”,协同开展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从2018年开始,实施巴仁杏提质增效4514亩以来,2023年与国投公司合作,实施1.6万亩林果提质增效项目,组织488名护林员对全乡巴仁杏果树开展修枝、果园清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提质增效工作,全力推进了特色林果—巴仁杏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严防果树火灾,制定符合实际的火灾应急预案,定期对果树园林进行检查,清理干枯树枝和杂草,减少易燃物的积累,配备消防设备,每个村都配备消防负责人1-2名,乡级设有消防工作站,进一步保障杏产业高质量发展。

2)发展“戈壁种植”,提升杏产业生态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戈壁种植”,依托项目建设,在库木村、吐尔村、阿热买里村戈壁地上种植巴仁杏树5160亩,铺设节水灌溉设施,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管理。以杏促美,鼓励引导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家庭院落的闲置房、空闲地等资源,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发展自主创业型“ 庭院经济”,将人居环境整治同“庭院经济”结合起来,拓宽“庭院经济”增收路,动员900余户村民清理房前屋后土地310亩,增植巴仁杏1万余棵,打造“微”果园,让“方寸地”变身“增收盆”。打造18公里杏花大道,在道路两旁补植补种近5000棵杏树,在3公里昆仑大道道路两旁栽种近5000棵杏树,美化、亮化乡村道路,改善和提升乡村面貌,一幅“美了村庄、活了资源、富了农户、强了集体”的魅力巴仁画卷正徐徐展开。

3)杏园“乡村游”助力巴仁乡旅游业发展

2020年巴仁乡实现全面脱贫,为持续发挥产业带动效应,巴仁乡党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持续在巴仁杏产业上探索新发展模式,在“旅游+产业”生态经济上做文章,以“春观花”“夏采果”“秋观景”“冬农趣”的巴仁杏四季自然景观为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游”,在硬件上投入350万元建设巴仁杏园,新建观景台1座、木栈道1500米及其它附属设施、打造3户农家乐、建成1座“杏福”游客服务中心。在软件上巧打生态特色牌,一手抓流量、一手提质量,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进一步突显出以文旅融合为根本,以花为“媒”,举办以产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杏花节”。将杏园按区域打造成为集文艺表演区、杏花鉴赏区、美食品鉴区、艺术展览区等为一体的赏花区域。着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共赏芳华,驻足留念,共同来感受帕米尔高原上厚重的历史文化,瑰丽的自然景观,浓郁的人文底蕴。2024年共计接待游客7.7万余人次,带动消费营收突破71万元,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创收。

3、经验启示

巴仁乡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杏产业发展上紧扣协调推进“管绿、增绿、护绿、用绿”四项重点任务,促进生态和杏产业相加相融、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同时积极拓展“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导向,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带动农牧民增收创收,在做大做强本地特色林果“巴仁杏”产业上,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图3-5阿克陶县巴仁乡古勒巴格村

图3-6阿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族乡巴格艾格孜村(杏花村)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探索“两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加快完善“两山”转化的多元化实现路径和政策制度体系,充分挖掘绿色生态品牌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两山”转化实践典型经验模式,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阿克陶,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作示范、勇争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阿克陶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尊重自然,生态优先

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守护绿水青山,夯实绿色发展底色,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2、绿色发展,点绿成金

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阿克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做强做优绿色生态品牌,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畅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3、生态惠民,共建共享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发展富民产业,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产,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开辟绿色惠民新路径,着力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因地制宜,创新探索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制度体系、推进机制、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立足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生态区位等阿克陶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

(三)总体目标

围绕建成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总体目标,夯实“两山”转化的生态环境基础, 聚焦特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等,打造阿克陶县特色生态品牌,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打造“两山”基地。在总结和坚持已有做法和经验基础上,拉高标杆、持续探索,因地制宜加强“两山”转化路径探索,创新制度实践,并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建设经验,总结凝练,形成具有干旱和脆弱生态区生态特色的“两山”转化模式。到2027年,“两山”基地建设各项指标达到目标要求,建成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具体目标包括:

(1)“绿水青山”底色更亮。到2027年底,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稳定。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湖库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保护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稳定提高。林草覆盖率稳定提高,生态红线保护面积不减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稳定提高。

(2)“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到2027年底,全县绿色发展方式加快转型,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两山”转化的经济产值实现大幅提升。生态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生态旅游收入持续增加,全域旅游品牌更加响亮。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和产值持续增加,绿色农产品品牌更加凸显。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加工业产值持续增加,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

(3)“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到2027年底,“两山”基地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保持较高水平。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两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两山”创建认知度、参与度不断提高,公众对“两山”建设成效的满意程度保持较好水平。

(4)“两山模式”更加成熟。因地制宜加强“两山”转化路径探索,培育绿水青山、转化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凝练具有阿克陶特色的“两山”转化典型经验,形成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且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两山”转化模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建设指标

根据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环办生态〔2024〕4号),结合阿克陶县在践行“两山”理念的探索实际,构建了阿克陶县国家“两山指数”建设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建立长效机制”“做优区域特色”等四个方面,并依据现状值、发展趋势与重点任务,提出了2027年的指标预期目标值。阿克陶县国家“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具体见表4-1。

表4-1阿克陶县国家“两山”评估指标体系表

目标

任务

序号

指标

目标参考值

2023

2027年目标值

构筑绿水青山

环境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48.30%

稳定提高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比例

90%

100%

100%

4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比例

稳定提高

境内无国控监测点位

稳定提高

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5%

境内无受污染耕地

/

6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95%

境内无受污染地块

/

生态状况

7

林草覆盖率

-

46.72%

稳定提高

8

物种丰富度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9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不减少

9202.12平方公里

不减少

10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稳定提高

尚未统计

稳定提高

推动“两山”转化

民生福祉

11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稳定提高

尚未统计

稳定提高

生态经济

12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0.20%

稳定提高

13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73.17%

稳定提高

14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43.17%

稳定提高

生态补偿

15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稳定提高

1.75%

稳定提高

社会效益

16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获得

获得

获得

17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95%

尚未开展

95%

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创新

18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

正在推进中

建立实施

19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建立实施

尚未开展

建立实施

资金保障

20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3%

3.53%

3%

做优区域特色

盖孜河源头重点保护

21

盖孜河源头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的比例

/

100%

10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2

旅游总收入

/

13.24亿元

稳定提高

23

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

/

6

稳定提高


五、重点任务 

(一)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管控,源头守好绿水青山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贯彻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禁“三高”项目进阿克陶县,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人民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科学划定生态空间,根据生态功能细化空间分类分区管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国环规〔2022〕2 号)及自治区、州要求,按照“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降低”的原则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控,细化落实管控机制。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严守“三线一单”底线思维。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修复生态退化区域,全面加强,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力度。巩固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开展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生态修复,实施矿山露天开采扬尘综合整治和植被恢复工程。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开展受损生态系统、极小种群、重要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就地保护和生境修复。加强森林保护与建设,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人工绿洲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增加生态总量,保护生态系统。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提升空气质量。加大重点区域管控力度,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治理。继续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实施燃煤燃气锅炉整治,65蒸吨/小时及以上的燃煤锅炉(除层燃炉、抛煤机炉外)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燃气锅炉基本完成低氮改造,城市建成区生物质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新上耗煤项目一律实施煤炭减量或等量替代,减少污染源头排放。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进面源污染治理。

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加强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利用“三条红线”,全面推进工业、农业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严把行业准入,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实行区域差异化的准入条件约束,建立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严守水环境安全保障的第一道防线。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改造和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杜绝农村黑臭水体,开展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多措并举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水源地风险防范。强化农村地下水型饮用水源保护,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加强土壤环境安全管理。严格土壤环境质量管理,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土壤风险预警,开展土壤污染风险源管控。加强土壤污染来源控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加强工矿业污染源监管,严格生活污染源管控。强化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着力推进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科学实施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严控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能力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完善污染物自动监测网络建设,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辐射环境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立体监测网络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重点加强帕米尔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监察网络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基础调查和管理评估,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范围界限核准和勘界立标工作。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度。加强执法监察队伍装备建设,提升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能力。建立完善的考核、奖励和惩处制度。

加大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力度。完成现有水源地保护区标准化建设,强化污染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力度。加强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和厕所粪污及畜禽粪污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实现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农用地膜污染治理。推进村容村貌提升改造,着力实施剩余农户入户道路建设,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推进村庄绿化,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实施县乡域各河流河道、湿地整治,实施河岸绿化。

(三)推动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助推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提升生态旅游。依托冰川公园、白沙湖、喀拉库勒湖等优质景区打造帕米尔高原风光精品旅游品牌、精品旅游路线及旅游产品,形成帕米尔高原风光游、西陲边境深度游、丝路历史古迹游、玛纳斯史诗民俗文化游、塔莎古道自驾游等精品线路,逐步形成疆域、县域文化旅游环线,构建以“神奇的帕米尔、世界的玛纳斯”为内核的多层级品牌体系,建成中巴经济走廊重要的旅游观光休闲胜地和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重点以克州冰川公园一奥依塔克画家小镇—公格尔九别峰—白沙湖—白沙山一喀拉库勒湖一布伦口民俗文化旅游村一木吉湿地火山岩地貌一十八罗汉峰一昆仑杏花大峡谷为主线,打造一批以慕士塔格峰登山游,木吉乡、布伦口乡高原体验游,柯尔克孜族约隆歌、玛纳斯经典历史文化游等为主流的特色旅游品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精品景区建设,重点加强奥依塔克冰川公园、喀拉库勒湖景区、慕士塔格峰景区、白沙泉景区、布伦口—公格尔水电站水库景区、白山湖湿地公园等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服务功能。按照“景区带村、景点带户”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休闲观光园区、星级农家乐、乡村民宿共同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多层次全方位扩大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旅游业态,延伸旅游消费产业链,拓展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提升阿克陶县的旅游知名度。力争到2027年,实现接待游客年突破13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突破10亿元。

高标准发展生态农业。坚持“稳粮棉、促林果、兴特色、强畜牧”的发展思路,围绕“扩规模、培基地、树品牌、提档次”的发展目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植业围绕“七个万”工程,养殖业围绕“四大增产行动”,推动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到2027年,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4.6万亩,总产量达到6500吨,棉花良种率达到98%以上。力争稳定林果面积14万亩,果品产量2万吨。种植蔬菜万亩以上,建设拱棚(大棚)1万座以上,提升设施农业水平,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实现创收1亿元以上。创建1个万亩小麦优质制种基地,以良种促高产,带动小麦种植业提质增效。依托“冰泉雪米”品牌,确保皮拉勒大米万亩以上,提升美誉度,提高附加值。加快以巴仁乡、皮拉勒乡为重点的万亩中草药基地建设,加快扩大金银花、板蓝根、小茴香等中草药种植面积,加强技术指导,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推动精深加工,探索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依托澳都糖业,做好甜菜规模化种植,实现创收2000万元。依托引进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引导,积极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依托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稳定香菇产业规模,提高品质,扩大市场。带动农民创收2亿元。到2027年,实现牲畜最大规模养殖80万头(只),出栏45万头(只),奶类产量3.5万吨。力争全县家禽养殖年出栏约 3000 万只(羽),促进家禽产业向孵化、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特禽养殖产业链,积极开拓疆内外市场。基本形成三大水产养殖区(喀热开其克乡养殖区、巴仁乡阔洪其水库养殖区和加马铁热克水库养殖区),全县水产养殖面积水产品总产量明显提升

高质量推动生态加工业着力打造以巴仁杏、核桃等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产品加工产业链,做强做优巴仁杏产业,打造优质林果产品品牌;以绿色有机水稻、小麦为重点的粮油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有机米、有机食用油等产品,推进粮油产业发展;以设施蔬菜、食用菌等为重点的蔬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动发展冷链保鲜蔬菜、脱水蔬菜等产品,打造一批本地特色的果蔬品牌,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以牛羊肉、黄麻鸡和鸽子为重点的肉食类产品加工产业链,推进畜禽产品深加工,推动畜禽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集研发、精深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阿克陶县绿色有机食品工业,有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打造特色“两山”文化品牌,推动生态惠民富民

做好“生态+”旅游转化文章。坚持规划引领、融合创新、突出特色、品牌化发展理念,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交通网络、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与农业、牧业、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神奇的帕米尔、世界的玛纳斯”为内核的多层级品牌体系,打造一批以慕士塔格峰登山游,木吉乡、布伦口乡高原体验游,柯尔克孜族约隆歌、玛纳斯经典历史文化游等为主流的特色旅游品牌。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原产地保护登记,加大“二品一标”认证力度,打造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基地,推进建立农副产品服务信息与营销网络,打响皮拉勒“泉水雪米”、巴仁杏、玉麦核桃等绿色、生态、有机品牌,提升品牌形象。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大力推进物流、仓储等企业发展,实现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推动林果提质增效。按照“稳定面积、调优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思路,加强特色林果业基地、科技支撑、加工转化、市场开拓四大能力建设。坚持“巴仁杏”特色品牌不动摇,大力发展杏树、枣树、桃树等作物种植,着力建设巴仁杏、红枣、核桃、新型林果四大林果产业带。深入实施林果业提质增效工程,扶持优质果园改造,淘汰低产劣质果园,建设标准化果园,持续建好示范园。持续优化树种和品种结构,提升林果灾害综合防控能力,到2027年,力争稳定林果面积14万亩,果品产量2万吨。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依托,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产品冷链物流和精深加工业,推进林果产品深度开发和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化经营和外销平台建设,提高特色林果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馕产业。加快馕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从仓储物流到销售的全流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大力培育馕产业合作社等,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实施品牌战略,以阿克陶县建成的馕文化产业园为重点,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的优势,实现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升馕产品质量,加大“陶小馕”公共品牌推广,积极拓展“陶小馕”品牌效益,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挖掘其“文化+旅游”内涵,挖掘并讲好馕背后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加强宣传推介,创新馕产品营销模式,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努力扩大消费、促进就业。在援疆省市设立品牌形象店,通过“电商+实体”完善销售体系,形成“产、购、储、加、销”一体化产业链经营模式,把以馕产业为代表的主食加工产业做大做强,打造阿克陶特色餐饮美食名片。

(五)建立健全长效体制机制,保障“两山”持续转化

夯实两山”基地建设制度基础。健全“两山”基地建设协同机制。健全“两山”基地建设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两山”基地建设协作小组,协同编制 “两山”基地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落实“两山”基地建设各方责任,建立年度任务分解机制、定期跟踪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绿水青山保护机制。深入推进河长制,完善河长制考核办法和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查河要实、治河要实、管河要实专项行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生态文明制度。按照市级部署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终身追责”。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执法,落实属地监管职责,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加大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和整治力度,形成全覆盖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市级生态环保转移支付资金、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国家以奖代补等上级资金支持,逐步提高本级财政投入,将 “两山”基地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实施。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统筹做好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健全市场化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两山”基地建设。完善生态产品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加大对农林特色产业、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EOD项目融资试点;吸引绿色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林业碳汇开发及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倾斜。建立生态产品调查与价值核算体系。按照《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探索开展铁峰山片区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核算农地、林地、湿地等生态产品价值,建立地区实物账户、功能量账户和资产账户,有序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划清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六、工程项目

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目标,围绕主要任务,结合阿克陶县实际,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和典型,确定阿克陶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建设重点工程,工程总投资约33.7亿元,包含绿水青山保护修复工程、推进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工程、保障“两山”转化机制建设等三大类共30项。重点项目工程具体见表6-1。

表6-1阿克陶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工程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绿水青山保护修复工程

146756

1

克州阿克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

总建筑面积 5115.85平方米,道路工程9条、生活给水管网 21746米,生产给水管网23025米,灌溉给水管道 5922 米、污水管网19351 米,库山河西侧防护林带工程

25000

县农业农村局

2

克州阿克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园区建设项目

300个智能化温室大棚及道路、水电管网等配套设施

31500

县农业农村局

3

克州阿克陶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新建粪污处理中心两座,配套氧化塘、发酵车间等配套设施设备

2200

县畜牧兽医局

4

克州阿克陶县冰川公园景区创建5A级景区提升建设项目

完善景区设施设备,包括厕所、停车场改造,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数据中心和智慧旅游系统;完善旅游区内消防、救援、护栏、护坡、安全设施及配套附属设施等

1100

县文旅局

5

阿克陶县G314国道沿线旅游厕所建设及配套附属设施完善项目

新建旅游厕所3个、提升改造旅游厕所3个及其附属配套设施工程等

750

县文旅局

6

克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慕士塔格峰国际登山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204慕峰接待中心3000平方米,景区大门,大本营接待站(集装箱临建),及配套服务设施

2000

县文旅局

7

克州阿克陶县木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二期

建设守边戍边展区1538.93平方米、火山民宿1307.44、火山酒店区1307.44平方米,消防水池272.15平方米及供排水、供暖、供电及其它附属配套设施工程等

2000

县文旅局

8

克州阿克陶县盐碱地改良建设项目

盐碱地改良4000亩及配套工程

4224

县农业农村局

9

克州阿克陶县排碱渠疏通及附属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改建排碱渠250公里,底宽1.5-3米,上开口12-18米,配套建筑物226座,其中:过路盖板涵156座,过水涵洞70

5000

县农业农村局

10

阿克陶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30000

县住建局

11

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奥依塔克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

铺设污水管网度15公里,主干道两侧提升改造70公里,购置压缩垃圾车等

4640

克州生态环境局阿克陶县分局

12

阿克陶县巴仁乡阿热买里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

新建污水管网25公里,新改建硬化道路9.4公里等

3700

克州生态环境局阿克陶县分局

13

阿克陶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

新建生活污水管网20公里,及相关附属设施设备

2000

县农业农村局

14

阿克陶县城乡环境提升改造项目

沥青路面改造120万平方米,采购环卫设施、城乡休闲区提升改造等

28014

县住建局

15

克州阿克陶县铁热可其可河红新村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治理河道长度6.67公里,新建防洪堤5.69公里,新建涵洞5座,提升该河段行洪能力

2569

县水利局

16

克州阿克陶县依格孜牙河克孜勒陶乡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防洪堤总长4.89公里,新建堤防护岸长度3.69公里,疏浚长度1.2公里,河道治理长度41公里

2059

县水利局

推进绿色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工程

188561

17

阿克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医药园区建设项目

建筑面积7.55万平方米、生产车间12座、业务用房1座、锅炉房1座、大门3座及配套设施,购置设备4344台(套)

62556

县农业农村局

18

克州阿克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生物园区建设项目

建筑面积8.84万平方米,生产车间12座,业务用房1座及配套设施设备

59500

县农业农村局

19

克州阿克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一期

总建筑面积3.38万平方米,包括农产品精深加工厂房19 栋、业务用房1栋、宿舍1栋、食堂1栋以及配套等工程

13000

县农业农村局

20

克州阿克陶县特色林果提质增效项目

1.5万亩巴仁杏种植基地及节水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

6000

县自然资源局

21

克州阿克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畜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高标准牛舍9万平方米并配套设备(肉牛养殖1.25万头)

34500

县畜牧兽医局

22

克州阿克陶县玉麦乡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

饲草料基地2.5万亩及配套高效节水、供水工程等

2000

县自然资源局

23

克州阿克陶县药浴池及防疫栏建设项目

防疫栏20个,每座500平方米,药浴池4座,每座400平方米

520

县畜牧兽医局

24

阿克陶县巴仁乡黄麻鸡养殖基地扩建项目

新建黄麻鸡养殖棚圈4座,扩建5座及配套附属设施

2650

县畜牧兽医局

25

阿克陶县玉麦镇黄麻鸡养殖场项目

新建棚圈3座及配套附属设施

1035

县畜牧兽医局

26

克州 建议修改为 克州阿克陶县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及配套工程等

6800

县农业农村局

27

科邦锰业克州阿克陶100万千瓦光伏项目

装机100万千瓦光伏发电站

390000

县发改委

保障“两山”转化长效机制工程

2000

28

阿克陶县昆仑圣境+盖孜驿站项目

新建昆仑文化研究院、盖孜民宿等配套设施

2000

县文旅局

29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

积极探索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

/

县发改委

30

生态补偿机制

全力配合上级部门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

克州生态环境局阿克陶县分局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阿克陶县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事务。两区“两山”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相关组织、协调、指导、考核、督查等日常工作。“两山”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严格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自觉担负起本部门、本辖区、本行业的建设责任。建立健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协调方案实施、政策制定、项目落地、年度任务、跟踪评估等重点问题。

(二)落实目标责任

建立完善“两山”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负责、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按年度将“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将建设工作目标、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明确时间进度要求,落实相关部门、乡镇(街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建设效率。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开展督查检查,推动各地各部门主动履职尽责,凝心聚力推动各项创建目标任务落准落细落实。

(三)落实资金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作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各地各部门积极申报国家、自治区(州)相关建设资金,重点支持“两山”转化实践、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协同推进项目建设。

(四)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强化与对口支援、科技帮扶、挂点联系等单位的交流,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战略合作,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技术研究,基于阿克陶县情实际积极开发和引进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适用项目与技术,支持科技成果在阿克陶转化与应用。

(五)加强宣传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媒介,通过宣传活动、教育培训、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方式,全景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政策制度、进展成效、实践经验以及先进典型。建立公众参与激励机制,及时将公众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融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附件:规划图集

附图1 阿克陶县区位示意图

附图2阿克陶县地形图

附图3阿克陶县气温图

附图4阿克陶县水系图

附图5阿克陶县国土空间利用现状图

附图6阿克陶县林地分布图

附图7阿克陶县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8阿克陶县精品旅游线路图


附图1 阿克陶县区位示意图

附图2 阿克陶县地形图

附图3 阿克陶县气温图

附图4 阿克陶县水系图

附图5 阿克陶县国土空间利用现状图

附图6 阿克陶县林地分布图

附图7 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8 阿克陶县精品旅游线路图

解读文章